今天在twitter上看到asimo感嘆這次四川地震是台灣捐款的金額最高,以至於到頭來可能一場空。對於這件事情,我的心情同樣也很複雜,因為台灣的善款除了對照出中國許多富豪的鐵公雞,也展露出台灣的善意,不論結果是什麼,台灣在賑災方面不缺席其實是好事。
怎麼說呢?
我認同川震最需要的是台灣的救援系統與經驗,畢竟放眼海外,最先獲中國准許派搜救隊協助的日本與台灣搜救隊,有相對較為豐富的地震搜救經驗與好的團隊,這種人才和系統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也經歷了很多教訓和學習),特別是中國當前仍欠缺針對地震災害的全面性了解,以至於黃金72小時救援期限前後才讓國外的搜救隊協助,是晚了些,不,其實根本就是太晚啦,如今的救援成功事蹟,恐怕每個都是得來不易的奇蹟了。
回到捐款的話事,川震後登高一呼大手筆目前仍無人出其右的台灣企業家台塑集團王永慶,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為最高金額,鴻海/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也捐款6千萬人民幣,合計台灣光是民間就已經達到25億元新台幣的捐款,他們的快速慷慨解囊時間恰到好處,展現了台灣企業在中國市場公共關係成功的一面,不但在當地有不錯的評價,對於地震後續的重建與援助都有幫助(這段話後面我本來想寫「起到實質的作用」,XD)。
捐款其實不只是實質的金錢,捐款贈與者獲得的還有其他附加價值,老王和郭董深諳箇中道理,這是很好的PR,要放眼長線的中國市場,這些事情不能不做。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在商言商,創造多贏。
如果眼看當前的局是這樣,設法從中找到較好又一舉數得的解法,我覺得是務實的,這超越了人道、意識形態與政治。
他們的捐款,加上包括政府部門等台灣各界的捐款,是目前各國捐款最多的,就算是後來中國的富豪、開發商、大企業主有的沒的也捐款超過這個數字,達到的PR效果也沒有台灣佳(我想到上海朋友形容的喊著菩薩老爺的老太太),中國的網友、人民,普遍會有中國企業盡到的社會責任不夠、部份企業形同鐵公雞的既定印象。
像是中國網友提到的潤泰集團大潤發有捐款5,000萬人民幣,就去大潤發量販店,主機板與顯示卡用富士康的建議,姑且不論是否有效果,但這種東西是一種印象,是平常很難用錢買得到的。
把好的印象留給中國人,對於自家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能見度、兩岸公私部門未來的互動,有一定程度的加分。
或許該說我太樂觀,但我眼見所及,務實總是有市場的, 中間道路也是一樣,太左邊或太右邊,怎麼會有最大的市場呢?也許有的人不會知恩圖報,但或多或少,只要達到某種程度的效果,足堪告慰。
最後要提的是,台灣除了金錢以外,還有實際的行動救援、醫療、重建等事情可以做,但前者中國放行少,後者需要時間與兩岸的溝通,只能期待有好的結果。而未來的重建商機,涵蓋的是各方面,加上中國應該會考量針對地震的建築法規補強,這些都是可以預期得到的商機,台灣不能自絕於外,今天做的努力總是為明天的成果做準備。
還有,緬甸軍政府快倒台吧。
我自己覺得,不是台灣不關心緬甸,而是台灣根本就沒辦法針對緬甸軍政府做些什麼,那是國際大國,包括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這些國家才能做得到的事情,台灣能夠有不錯的捐款給國際紅十字會,派出醫療隊,以及未來的重建合約,就已經很好了,想到緬甸軍政府還把錢吞掉就生氣,而中國政府這次是不敢吞掉國際捐款的,事情太嚴重(那些說什麼捐款會變成飛彈之類,想清楚就知道,不需要這些捐款,中國照樣能夠花錢做飛彈,要多少有多少,還差這些捐款嗎,重點是要做好公關啦)所以記得要捐錢的人請捐給紅十字會卡保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