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底撈在台熱賣看台灣的勞動力市場未來

Posted by

從海底撈在台熱賣看台灣的勞動力市場未來

在上海吃過「海底撈」這間 2014 年營收有 50 億人民幣(約台幣 250 億元)的火鍋連鎖店,他們的老闆鼓勵員工創新,給的薪資也高,經營了 21 年,海內外有一百多家店,擁有 2 萬多名員工。最近連假在台北和朋友聚餐,也到了這品牌的台灣一號店用餐,讓我產生新的思考,不是已經知曉的表演與菜單、營運模式,而是它在台灣的員工策略。

9月開幕,10月訂位到11月都滿的

「海底撈」這間店在信義區的ATT五樓,大概有八十多名員工,看起來與聽口音大部分都是從中國大陸來的。他們一年回大陸一次,簽約是一年可以再續約的。這有什麼特別的嗎?

「海底撈」這間店,老闆在中國市場很鼓勵創新,因此員工如果有好的點子,好的採購建議,經過採用就會獲得獎勵。他們在顧客等待入場的區域,有設置美甲、擦皮鞋、電腦室等服務,吃飯時還有川劇的變臉表演可以看,對於火鍋味道影響衣服和包包等,也有對應貼心的措施。在台灣開店以來,可以看到他們每天都是客滿的,定位要一個月前預定,到十一月也都是滿的,它的營運能力算是很不錯的。

台灣因少子化導致未來勞動力短缺

之前我們討論過台灣勞動市場的人力會因為少子化,未來十幾年每年都會減少的問題,不但是學校可以招收的名額變少,週邊的市場經濟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每年畢業的年輕勞動力也會越來越少。

因此,政府有政策討論要讓在台唸書的僑生可以更多人留在台灣工作,修改了一些外國人在台灣工作的規定,以及市場上有討論是否未來擴大開放外勞人數的問題。這些都是未來的年輕勞動力解法,但怎樣創造就業,產業升級,那又是另外的討論範圍。

引進中國大陸白領與非白領員工的影響?

但從「海底撈」的員工訓練,採用中國大陸籍與台灣本地員工,且保證其服務的品質和企業文化、SOP都和原本「海底撈」在中國的店一致或接近這件事看來,台灣未來的勞動力市場短缺問題,就和德國之前引進東歐、土耳其員工的情況類似,除了東南亞外勞以外,文化與語言更為接近的中國大陸員工,反而是陸資企業在台首先採用的人選,也會是台灣許多本土、外資企業會引進的勞動力,成本和台灣當地人一樣,但依據屬性和專長、適才適所,這種勞動力的兩岸互動與交流,反而變成是解法,而台灣本土勞動力市場,也會因為這樣而受到新的衝擊,讓原本的死水有一些發揮。

這樣一來,變成不只是只有企業端有更多中國資本在台的經營與投入,讓資本市場有變化外,連基層的勞動力市場都會有新的影響與變化了。

很多事情都是有優點和缺點可以觀察的,就這件事情來說,好像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首先,台灣目前勞動力市場,企業引進中國大陸的員工,之前是白領為主,中國資本要在台灣投資金額達二十萬美元(約新台幣六百萬元)以上,才能申請 2 人來台進行經營管理。當投資金額每增加五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得申請增加一人,最多不能超過七人。若申請主管或專業技術人員來台,則必須在台投資 30 萬美元以上,且最近一年或前三年平均營業額必須達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上才能申請。

我好奇的是,「海底撈」在台灣一號店的這些中國大陸員工,應該是屬於非白領員工吧?是怎樣專案申請的呢?這會是未來陸資企業在台用人的參考選項之一嗎?其實在台灣有越來越多餐飲服務業,會有中國大陸的員工擔任工作,未來可能會是個常見的態勢吧。

在台灣投資的大部分陸資,大部分員工是僱用台灣本地的勞動力,實際上是對本土經濟產生活化的作用,但如果僱用更多中國大陸的員工在台灣工作,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這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了,缺點可能會對本土一些勞動力產生衝擊,排擠效應,或者是價格上的波動。

 

應該還有很多其他的想法,你覺得呢?

 

延伸閱讀:

 

「海底撈」如何創造顧客與勞資三贏?

 

海底撈能否征服台灣?

歡迎留下您的想法與意見:
新網站新氣象,會想到緞帶教堂的美好
一直很喜歡的緞帶教堂 Ribbon Chapel
2015 年 10 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