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台灣還沒有準備好因應未來就業結構的巨變,有讀者來信問道,怎麼樣的產業會被影響呢?台灣不是還有高科技產業嗎?
先簡單地回答一下後者,中國大陸也有高新產業,投入的產業雖然方向和台灣有所區隔,但重疊的地方也不少,總的來講,就是要建立各種關鍵組件在中國大陸本土生產的產線,提高自給率,以免受制於外國廠商,或者,按照他們說法,受制於其他「地區」廠商。
台灣的晶圓代工,短期內中國廠商要趕上仍有相當遠的距離,我個人覺得大陸方面是可以放棄這一塊,專做IC設計與其他科技產業。以IC設計來講,中國的展訊已經打下一定成績,對台灣的IC設計廠商龍頭聯發科已經造成一些衝擊,如果考量到中國資金方面的優勢,以及大量人才培訓上來的成果(萬中選一總行了吧),台灣的IC設計優勢好像只剩下智財權、供應鏈優勢而已,不能保證永遠完勝。其他包括液晶面板、LED磊晶等產業,台廠在中國設廠,或者是接受地方政府補助予以合資,已經是發生中的事情,不算是趨勢了,已經成定局。
綠能產業,中國市場本身龐大,又因為是新能源產業,集資容易,長期以後,中國廠商的能見度也不會比台廠差。台廠在幾個重要產業的優勢,就是人才、專利,以及供應鏈、靈活的市場操作與應變能力。可惜我們的政府沒有民間企業這麼地有效率,這是後話。
回到前面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哪些產業會受到兩岸市場變化,以及之後未來全球局勢改變而被大幅影響?
工業部門自然是提高外勞、中國大陸勞工的僱用比例,這個部份要看不同產業而定,以新加坡來看的話,他們有嚴格規範,並有相當的應對措施,設法維持廠商的獲利能力和成本負擔,又兼顧本土勞工的生計。
農業部門,我想短期或長期,應該都還是本土的天下,這個部份是台灣擅長的,預料會有更多的整合合作社、農產經合組織來幫忙為台灣農民打拼。
剩下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服務業部門了,這方面的問題比較複雜。
不光光是餐飲業使用外勞或中國大陸員工、外籍配偶、中國大陸配偶,八大行業、特種行業也是可以啊,而且已經是市場當前狀態。
上崗服務也許可以到位,但軟體,也就是心態、談吐,這些可能本土特種行業工作者還是有優勢的,但碰到價格敏感的客戶群,人力成本、人力素質可能又是本土工作者的劣勢,未必拼得過外來者。
同理,服務業中的各行各業,水泥工、油漆工、理髮、美容、百貨銷售,當中進入門檻較低的行業,也許有機會提高外來勞工的僱用比例,但比較讓人擔心的是進入門檻高的行業。
以油漆工為例,如果案主、業主,只要作一般的粉刷,不是特別精細要求的話,捨棄一天工錢五、六千元的本土專業師父,改由人力派遣公司僱用的外來勞工師父,手藝差了點,但是堪用,一天工錢只要兩千元,你會選誰呢?
本土勞工的學徒,或者是技術較差的師父,也許一天也可以只收兩千元工錢,但競爭就擺在眼前,外來勞工一樣是兩千元,如果市場上僧多粥少時,又會是如何?可以想見。
最後一個例子是客服,同樣都講北京話,儘管腔調不同,電話客服中心並不一定要設在台灣,就和美國很多企業把Call Center設在印度一樣。除非是很關鍵的客戶服務,需要本土化團隊來電話客服比較好的產業,不然這些服務基於成本的理由,也很容易設置在海外。
小結
不論未來的市場會怎樣變化,政治局勢會如何改變,每個人該準備的,是怎麼樣因應,提昇自己的技能,一日不進步,就是一種退步。
還在醉生夢死的人,就不要管他了,自求多福。
每個人應該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並記住自己的優勢,認清世界的事實,除非萬念俱灰,不然不要輕易放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