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於Google的華文界網路名人李開復日前在北京與Google巨頭共同宣佈Google的中文名稱為「谷歌」,意義是豐饒之歌的意思,不過我想他們選這個名字花費一番心力,應該還是有特別意義的。
根據中國方面的報導,取這個名字的由來與背後故事是這樣的:
「收穫的喜悅」—— 「谷歌」 誕生背後的故事
《電子商務世界》www.ebworld.com.cn
「谷歌」 ,以谷為歌,象徵著收穫的喜悅,也表達了一種勤懇求實的態度,以及對返樸歸真的嚮往。它同時也想傳達出中國人對幸運/吉祥的企盼。
「谷歌」 ,是播種與期待之歌,亦是收穫與歡愉之歌。
在這個萬物復甦,草色青青柳葉新的時節,Google在宣佈了面向全球中文語言用戶的中文名字,這是Google在全球範圍內唯一一個非英文的名字。
「谷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寄托了Google夢想與希望。要追溯「谷歌」的來源,時間之船便要漂向四年前。
「一個Google全球所有中國人參與的項目」
2002 年,Google總部-山景城,伴隨著又一位中國員工加入Google,「是不是該給Google起個中文名字」又一次在Google內的中國員工中掀起了波瀾。事實上,自從Google招收了第一位中國員工開始,給Google起個好聽,好記,有意思的中文名字便成了Google全球所有中國員工共同的項目。
「給Google起個中文名字已經成了少有的所有Google中國人共同參與的項目,大家都很在乎這樣一件事,可以說在這幾年中,每一個Google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都參與到了對中文名字的討論中,而且這可能也是唯一一個所有中國人都參與的項目。Google的員工大多對 Google品牌充滿感情。 就像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每個人都希望為Google起一個獨特有創意的名字。」 Google亞太區市場經理張晶說。「就像有很多的爸爸媽媽,每個人對Google品牌的詮釋和期待都有些微的差別。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在這四年中,對中文名字的設想都停留在Google工程師或市場人員的討論中,並沒有正式提上日程。」
但是伴隨著用戶需求的發展,一個琅琅上口的中文名字就不再止於Google中國工程師內部討論的「紙上談兵」。
2005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佈過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雙字節的中文環境中,用戶們習慣賦予這個英文單字自己獨特的叫法。43%一直用Google的英文稱呼,26%的人稱Google為「狗狗」,13%的人稱Google為「古狗」。
2005 年5月底, Google決定就是否需要中文名字做一次正式的市場調研,調查結果進一步印證了大家對中文名字的判斷,對於Google,事實上人們已經按照自己的音譯習慣為Google賦予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稱號,狗狗、酷狗、古狗、酷狗、勾勾、果果、咕嘎等。在所有的調查者中,53%的人希望Google有一個中文名字。
在Google,用戶的聲音最為重要。這一調查的結果明確了為Google起名的目標。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更廣泛地同所有中文語言用戶交流的橋樑——Google中文名計劃正式啟動。
「窮盡所有可能,這次也不例外」
Google文化中用「數據說話」是一個最為基本的原則,在這裡,運用數學和科學計算來做事情是最常見的方式,略帶感性色彩的Google中文命名也不例外。
張晶說:「開復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認為做事要有一個系統的方法論。對起名這種眾口難調的項目,一個好的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比較完善的決定。比如我們在起名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為大家認同的方向 -名字要不要有含義,shi音通,今後如何使用,。其後,在數據和我們驅動(Data Driven),要窮盡所有的可能,Google起名的方法因而獨具特色。」按照與「Google」英文名發音相似的原則,Google將所有G打頭和K打頭的漢字都羅列出來,首先將諸如「瞽、貺」這樣的生僻字排除之後,30多個常用、常見的漢字被篩選出來,排列組合,1800多個候選名單浮出水面。與此同時,外聘的廣告公司也提供了100多個內涵豐富的名字。Google中文名的篩選便從這幾近2000多個候選名中正式開始了。
「選擇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字絕對不亞於開發一款產品」,回想起遴選名字的「痛苦」經歷,張晶忍不住苦笑著搖搖頭,「那些天,滿腦子裡面飄浮的都是這些名字,他們一個個以各種各樣,或奇怪,或搞笑的方式組合,排列起來,前者比如「夠卡,鼓扣」,後者如果殼,夠闊,像「夠卡」這樣的組合可能以後也不會有人再讓他們這樣組合起來了,不過當時為了把所有的可能都充分考慮,我們對於每一個候選詞都認真對待,所以那些天的腦袋似乎都被塞得滿滿的」。
不過還好,從一開始,Google就明確了中文名字的方向:第一它不但是一個新名稱,更要很好地體現Google公司的特質,創新,朝氣,自由,活力,是一種無國界的,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特質。第二,作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名字,中文名字絕非是對Google發音的簡單「漢化」,一定要體現中國的本土特色,體現富有本地化的精神。這種想法貫穿了Google中文命名的整個過程,要選的中文名字不一定要符合Google公司的傳統精神,但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文化特質。
「近乎肉搏似的爭論,艱難的決策」
伴隨著中文名字的篩選過程,一場Google全球所有中國人普遍參與的「熱烈爭論」在中文名字的討論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很快,一個工程師迅速製作了在Google內部的網站中建立了中文名字的專區,並將與此相關的幾年來與中文名字相關的討論資料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一個有關此事的郵件列表也被製作好,所有的Googler中國人都躍躍欲試,甚至一個在出差中的員工聽說此事後,專門發信要求將自己加入郵件列表,他說,雖然他的郵件暫時不能顯示中文,但是他希望能用拼音的方式告訴他備選項,這樣好參與自己的意見。
「大家投票吧,」這是這個階段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意見表達方式,勾股、博古、博谷、酷果,古狗、勾果、尋果、多果、索果、咕我、找我、酷狗、我勾、我搜、酷果、酷國、酷狗、酷夠、咕國、咕咕……這些名字成梯隊的走上了「投票台」,接受所有Google中國人的票選,很快目標集中下來,而更激烈的爭論也隨即開始了。
一些工程師提出過諸如數字或表示數字的「百冪」等名字,因為Google一詞來源於數學術語Googol,本義代表10的100次方。但由於過於技術化,不易被普通用戶理解而放棄了。
為了表明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Google的中國員工找出了各種各樣的佐證,有的人說「咕果」的發音與其家鄉的方言完全一樣,所以是最好最中國化的;有的人從語音分析的角度,將每一個發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並且將「格物致知」的涵義充分結合,認為「格高」是個好名字;還有一些員工則開始「拆文解字」,從偏旁部首,到語音感覺,再到詞源意義,這些擅長於最先進網絡技術的工程師嚴格根據「信達雅」標準展開爭論。
目標越來越清晰,拿著中國 Googler的討論結果,市場部同仁們專門到美國總部向所有中國Googler們面對面介紹了中文名字進展情況。這次會議是Google中文名字命名中的重要一步,候選名單終於縮小到三甲之內,最終鎖定在了「谷果」,「古歌」。兩大陣營隨之形成,即便是公司高管層也罕見地出現了意見分歧,開復、韶寧則成為了「谷果」堅定的支持者。支持「古歌」的陣營認為「谷果」這個名字更像是一家農產品公司的招牌,而「古歌」足夠厚重卻被批評不符合Google 常為新、年輕的整體品牌形象而遭到來自Google工程師們的反對。起名陷入僵局。
「一個好名字才是真正的開始」
在Google 全球,公司文化是透明、平等、公開的,所有的問題都是擺在桌面上談,在對一個問題決策的時候,大家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甚至是爭論,但是一旦決策制定出來,所有人都會堅決的執行,襟懷坦白,正直公平是Google的特點,也是所有Google人都尊崇的文化標準。
這樣的價值觀和文化標準就直白地體現在了Google的中文命名上。對此,李開復在中文名字誕生後曾開玩笑地說:「我們民主做事方法應該堅持,值得鼓勵,但也不能因此討論不出結果來。」
一個閃念打破僵局
王懷南,Google亞太區市場總監。2005年12月的一天,已經被中文名字和僵持不下的爭論搞得有些心煩意亂的王懷南胡亂地在紙上將現有的名稱拼來拼去,突然,「谷歌」的組合躍然紙上,王懷南興奮地將「谷歌」兩個字大大地寫在紙上,然後不厭其煩地跑到每個人的桌前挨個詢問:「你覺得谷歌怎麼樣?」「這個好不好?」。為此,他幾乎問遍了所有Google中國的員工,面對這個選擇,大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在2005年12 月的某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誕生了。
Google全球的中國員工們毫無保留地表達著他們的喜愛之情,同時卻仍然不忘調侃一番,一個員工說,「谷歌」讓他想起來了「李谷一的歌」,而「谷歌」很快在內部被引申為:谷哥。一個員工說,谷哥?莫非是硅谷的大哥?
「谷歌」,充滿中國式的田園詩意,拋棄了呆板的英文直譯。張晶說:「你可以說我們是來自硅谷的歌聲,懷藏憧憬,默默地服務全球中文用戶,也可以說是豐收之歌,喜悅之歌,總之,這是一個屬於全球中國人的Google。」
張晶表示,在選擇名字的過程中,他們也受到了凡高名畫《Starry Night》的啟迪。Google曾經為了紀念這位非凡的藝術家,創作改編過這個名畫,將它變為了流傳很廣的Google Noodle。凡高手中的繁星之夜,又宛如流淌在山谷的歌聲,表達了Google充滿理想,默默耕耘,實現夢想,收穫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