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群車子塞在收費站,或是從四線道縮減為兩線道的高速公路時,擁塞的慘狀是很可怕的。電腦慢,其實都事出有因,也是一樣的道理喔。
電腦速度慢,問題是出在那邊呢?
我們使用的電腦,都是得從「硬碟」(停車場)讀取「資料」(汽車),透過「主機板」(交通系統)上的「線路」(高速公路),傳輸經過「記憶體」(收費站),運用這樣的方式來工作的。
如果記憶體不夠的話,收費站的收費通道就少,車子通過的速度就會慢。比方說開啟一個300MB的圖檔,記憶體如果只有128MB的話,程式會沒辦法處理這麼多資料,必須再暫存回硬碟中,就好像車子回堵到停車場一樣。
處理器有點像是每個收費站的管理員,速度快的話,通過的車子速度就快。慢的話,又會塞在一起了。
當我們畫好圖、編輯好文件後,要存檔,這些資料車子,又會從高速公路系統的另外一邊來到另外一個停車場,或是原來的停車場(硬碟很大的),這個回家的動作,也會受到記憶體、處理器與這個主機板整體交通系統的影響,而有不同的速度或花費時間。
這是怎麼說呢?
所有的資料都是存放在硬碟裡,可以把硬碟當作「停車場」。
資料的移動過程中,牽涉主機板線路的設計、效率,這些管線我們可以當它是「高速公路」。
電腦開機、執行程式時都需要資料,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料當作「汽車」群來看。
資料在這條虛擬的高速公路上,必須傳到記憶體來執行,記憶體我們可以當作是「收費站」。
資料們通過收費站的速度,要看收費站的收費通道有多少來決定,記憶體越大,這個收費站的通道就越多,資料塞在收費站前的時間就會短。
處理器有點像是收費站的大管理員,處理速度快的話,通過的車子速度就快。慢的話,又會塞在一起了。
資料計算(通過收費站的時間)完要回存到硬碟,又得經過記憶體、處理器等這些收費站,才有辦法到新的目的地(比方說另一個停車場、光碟機或傳送到網路上),或是原來的停車場。
資料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速度,依造系統時脈來決定。比方說記憶體時脈為100Mhz、133Mhz、400Mhz或533Mhz等等,還有主機板上的資料傳輸效率,比方每秒533MB,這些都會影響到資料跑在虛擬高速公路的速度。
電腦資料傳輸的通道
有關主機板的記憶體狀態時脈、處理器時脈,還有硬碟傳輸效率、PCI通道傳輸效率等等,都是影響電腦運作順不順暢的要素,資料傳遞快,電腦感覺上才會跑得快。
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等周邊是連接到南橋晶片上的。
顯示卡、處理器、記憶體要和其他裝置溝通前,必須先連接到北橋晶片。
南橋是連接周邊用的線路、通道,速度是最慢的,SATA150、ATA133、100、66等硬碟的傳輸規格,都是和南橋的好壞有關。
北橋連接周邊用的線路、通道,速度是最快的。比方說AGP是連接顯示卡的通道,就可以達到每秒533MB以上。
電腦速度好壞怎麼判斷?
即使同樣都是購買Pentium4 3Ghz當主要處理器的品牌電腦,不同的廠牌會搭配不同的零件、主機板、硬碟或其他東西,這會導致不同電腦的效能產生差異。要分出彼此高下的話,最簡單的方是就是透過專門的測試軟體。用軟體評量系統狀態,可以更清楚自己電腦的底細。
這個軟體就是國際公認的測試標準之一「Sisoft Sandra」,下載網址是「Sisoft Sandra」。
這個軟體會貼心地列出其他類似的數據來,你可以將目前電腦處理器的效能與其他速度的處理器作比較,甚至在選單中選擇同型號的處理器,比較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比較慢?如果慢很多,就是系統調整上的問題,或是你安裝的軟體太多,有衝突或減低電腦效能。
電腦速度慢的真正原因
對一般人來說,執行Word、上網、收信等工作,不同等級的電腦,沒有加速過的,甚至設定沒做好的電腦,彼此的執行效率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平平都是3Ghz的 Pentium4電腦,為什麼一個跑起電子郵件來就是比較快,或是執行磁碟重組就是快好幾倍呢?
看過前面的說明,已經知道所有的資料都是靠硬體去進行溝通、傳輸的工作,就好像汽車行駛在設計完善的交通系統上。當然,最好這個交通系統是沒有問題的,這樣才夠快。
只不過,當我們用電腦越來越久,或是使用習慣的關係,會造成資料愈來愈多。就好像要上高速公路的車子越來越多,就全部塞在一起了。
不是塞在硬碟傳輸區,就是塞在容量不夠的記憶體,或者是負責計算的處理器不夠快,全部卡死。最慘的莫過於,產生的資料太多,造成硬碟不夠放,就好像停車場也塞滿一樣,動彈不得。
如果要讓電腦快,就必須減少資料汽車的數量或形式,協助重建虛擬資訊公路的順暢程度,讓電腦的運作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