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著東瀛80年代文壇旗手的村上春樹,究竟是帶有何種魅力,引領自年輕學子到藝文名流等廣大群眾的閱讀?村上氏有其獨特的小說世界與人生觀點。首先我們來閱讀作者早期的年表:
西元時間
生平大事記
1949年
出生於京都洛南扶見區,為獨子
1968年
重考進入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
1971年
與陽子結婚
1974年
在國分寺旁開設「爵士喫茶店」
1975年
早稻田大學畢業
1979年
發表中篇小說「聽風的歌」,獲第23回群像新人賞
1980年
發表「1973年的彈珠玩具」中篇小說
1981年
決志專心寫作當小說家,賣掉經營七年的爵士咖啡廳
1982年
發表「尋羊冒險記」長篇小說,獲野間文藝新人獎
1985年
發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長篇小說,獲谷崎潤一郎賞
1987年
發表「挪威的森林」長篇小說
1988年
發表「舞、舞、舞」
1991年
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
1992年
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
1994年
發表「發條鳥年代記」系列,獲1996年47屆讀賣文學獎
1997年
發表報導文學「地下鐵事件」
1999年
發表長篇小說「人造衛星的戀人」
我們要怎麼樣來看待他的作品年表呢?首先,我們得要先瞭解村上這個人的背景。出生於中產階級之家的村上是京都人,近數十年來日本雖然快速成長,這個地方仍是屬於舊日本文化、保有傳統風味的千年古都。小學、中學生活普通,但對村上人生產生劇變的時期是在大學的時候。當時村上進入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演劇科不久,正是日本戰後學運方幟的年代。全共鬥、學聯等組織先後崛起,加上赤軍連也投入這場運動,全國學潮湧現,不少學校停課、罷課,學生佔據校園和警察對峙。
有名的新宿車站集會,有數以萬計的群眾共同為某種信念參加盛會。和今日新宿人山人海,行走匆匆形成強烈的對比。當時世界普遍受到美國反戰風潮影響,各地學運、工運不斷,除了反戰訴求外,運動本身也提升到理念、價值觀等層次。是二次大戰後嬰兒潮世代與電視興起下的時代見證,叛逆、性解放與嘻皮是當時的時代產物。而台灣則因為處於白色恐怖下的戒嚴時期,無幸參加這場世界運動。
村上就是在這樣的年代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見證了大學教育的失敗,日本社會的黑暗面與功利主義日益高漲,隻身負笈到大城市唸書的村上,首度體驗都會中人與人的疏離感與差異甚大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