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在2006年曾經面臨伺服器處理器市場被超微攻城掠地,2005年Pentium D系列處理器耗熱量過高,netburst架構無以為繼的窘境。
當時的危機隨著英特爾2006年以來將不賺錢的非核心事業持續處分掉,改善新產品推出的時程,並增加更靈活的價格戰策略,已經讓對手AMD連續4季虧損,市佔率下滑,Intel新的45奈米製程處理器進展順利,眼看2007年第4季就要上市,而超微的65奈米4核心處理器等於是延後了半年,才要在9月推出,這次英特爾的成功,是很好的化危機為轉機經驗。
對照Intel在1980年代時更嚴重的危機,這次的就不算什麼了。那時候日本DRAM事業突飛猛進,嚴重打擊Intel在DRAM方面的營運,Intel高層安迪葛羅夫與高登摩爾毅然決定全面退出DRAM事業,轉而專心經營處理器,後來證明這是極為成功的商業決策,Intel搭上PC起飛的列車,從此獲利滾滾不斷。如果繼續做DRAM,大概就沒有今天的英特爾了。
後來幾年Intel陸續碰到的危機都有因應之道,但有時候Intel的過度反應讓結果適得其反。比如1990年代後期,當時的Intel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認為網際網路起飛,該公司沒有及時更上腳步,於是花費100億美元資金併購與發展手機與通訊事業的產品。結果因為併購的事業需要工程師來整合,Intel必須分出最優秀的人力在經營這一塊非本業的領域,不但通訊事業後來並沒有成功的發展,也減緩了Intel部份產品研發進度。
另一個失敗的例子是Intel認為客戶需要更好的運算能力而運用大筆資源打造出所費不貲的64位元Itanium處理器,結果反應不佳,反而讓超微推出兼顧32位元運算環境與64位元的桌上型處理器Athlon 64和伺服器用處理器Opteron。
英特爾這幾年的傳統,幾乎就是遵循創辦人摩爾的哲學「用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
陸續推出的Core微架構處理器,包括Conroe、Woodcrest,在桌上型與伺服器市場都拿到好棋局。之後的4核心處理器搶先推出,雖然不是真實4核心,而是拿2個雙核心處理器包在一起,但效能與價格都是對手沒有的規格,之後45奈米的處理器也要推出了。確實是拿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呢。
英特爾只把錢花在刀口上,專注在核心事業,改善製程與量產能力,提高產品推出與降價的速度。雖然一開始砍價很傷,但拿到市佔率後,對手也剩下半條命了。
超微的未來繫於65奈米製程4核心處理器,以及結合繪圖處理器(GPU)和處理器(CPU)的新一代產品,但目前看來,前景並不是那麼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