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的弟子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木賜,也就是著名的子貢,這是他的字。他善解人意,八面玲瓏,人呢,如果可以像他那樣長袖善舞,熟悉貨殖之道,又有好的評價,夫復何求?因此,我選擇務實派。
孔丘其他的弟子,學問高,但有一些弟子無法好好地把學到的結合到行為上,而端木賜則是很大程度地去實行。我比較不喜歡顏回,連自己都養不活自己了,準備那些學問和道德有何用處?
政治、外交、經商、辦事協調,這些事情依靠著是怎麼樣的能力?自然就是言語了,好的言語,來自於清晰的頭腦。
能夠說出言語的能力比在紙上運用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現在的醫學研究人體大腦也發現,語言區是人類智慧的重要環節,這體現在文字、語音上都有,而語言區包涵了文法、詞彙,在不同情況下,使用適當的排列組合去書寫、去說話,這是人類大腦的關鍵要點。
而說話的言語方面,並不是說一般我們的普通對話。以一篇好的演講內容而言,相對比單書寫一篇演講稿文字要困難一些,演講過程中刺激的突觸更多,使用的生物電能更多。
幾個端木賜的歷史典故可以參考看看,都很微妙。
萬仞宮牆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後來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反正就是認為子貢賢於仲尼,比老師還厲害就是了。子貢仍舊是謙遜,回答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外交長才
孔子周遊列國時,一度困於陳國、蔡國,當時絕糧實在是慘到不行,孔子與其門徒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結果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
端木賜的外交長才,最好的一個例子表現在春秋末年五國局勢的改變。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他的做法是先到齊國,和田常會面,希望他不要攻打魯國,並且說服齊國暫時不出兵,他會請吳國來支援魯國,讓齊國去打吳國軍隊。
接著去吳國,說服吳王夫差援助魯國,和齊國開戰。並且擺平吳王對越國的忌憚,自願去越國要求越王也一起出兵北上。
到了越國,說明吳國的威脅,讓越王同意派兵支援。
再回到吳國,要求吳王只同意越王派兵,而不讓越王出戰。
然後去晉國,說明利害關係,讓晉國軍隊準備好,來對抗吳國。
戰爭陸續展開了,吳國軍隊北上,打敗齊國後沒有回吳國境內,往晉國施壓,晉軍與吳軍大戰,吳軍失利。越軍趁勢進攻吳國,吳王夫差回國與越軍決戰,敗戰而亡。
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晉國變強,齊國勢力削弱(對當時的魯國來說,齊國是強大敵人),吳國夫差敗亡,越王勾踐稱霸一方,這當然中間有很多人的參與和時事變化造成,不過子貢在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很關鍵,引發連鎖反應,他在正確的時間去觸發相關的條件而成的。
本文提題為 AI 按照提詞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