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我們從台灣父母親觀念和教育來聊棒球。
古巴是個窮國家,日本是個富裕的國家,這一貧一富,如今要在聖地牙哥教士球場決一死戰,棒球哪管你國民生產毛額,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要談經濟。
我記得我國小的時候有體育課,網友們猜猜看,當時的體育課我在打什麼球?躲避球?籃球?排球?還是棒球?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樣過著痛苦的體育課,我小學的體育課,度過了半數抄國語課本課文的日子,陪著我的,是我四十幾個同學,甚至其他同年的班級。
每個禮拜體育課有兩天,每次有兩節,這兩個小時全班40幾個學生坐在教室,只有鉛筆刷過國語簿子的聲音,以及黑板上一篇又一篇的抄寫課文公告,老師則時而去辦公室與其他教職員聊天,時而在教室改考卷和作業,抄完第七課課文,換第八課,比別人先寫完課文,老師看到有人閒著,接著又派學生抄下一課課文,於是有人永遠有做不完的回家作業,回去挖口飯,直到睡覺前,鉛筆永遠沒停過。我度過了期待的體育課,但卻又恨透了它。期待的是,大概一兩個月左右,會有一次被老師帶去操場做做體操,滿足學齡兒童好動的過癮,而卻恨透了其他八分之七的體育時間,都窩在教室消耗鉛筆和課文起戰爭。
體育課可以幹麻?對台灣的老師來說,體育課可以拿來考試;可以用來叫學生自修;多讀點那些出了社會不見得用得上的書;或是拿來補上哪個老師約會請假沒上的課。上什麼體育課?對我的國小生涯來講,體育課永遠在課程排行內名落孫山,並被視為影響學生讀書的妨礙。
不曉得古巴的小孩,需不需要抄課文,不過肯定的是,他們一定比我們愛棒球許多。我們台灣人愛棒球,多數僅止於老愛掛在嘴裡唸唸。這些大人把自己的小孩趕進房間啃書本,自己則邊看邊罵台灣棒球不求上進。
我在國小到國中的時候,打過一點棒球,買雙美津濃的釘鞋,要三千多元,專業的內野手套,便宜要一千五,貴的有六七千的,開玩笑,這種天文消費數字要是跟父母商量,棒球肯定被列為禁止往來的對象,要買普通手套可以挖小豬撲滿來填,買球鞋或做衣服就更不用想了,省得被父母唸一頓,還得被叫去窩房裡唸書。
一雙美津濃的棒球釘鞋,對一個打球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期待和夢想,穿上它在球場上更能使自己融入參予棒球運動的氣氛和感受,而在技術層面上,靠它在抓地和起跑,都能更贏過別人一些,然而父母永遠都覺得,唸得一頭好書,考上一所好學校,遠比那些來得重要。
跑去打什麼棒球?弄髒回來還得挨棍子,乖乖點燈唸書,晚了父母還會端湯補藥給你喝,去打什麼棒球?
我們贏不贏得了人家,看看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知道了。當別國的小孩從小就開始打棒球,而我們卻得在教室抄課文,或是在補習班唉嚎抄筆記,這要怎麼出國跟別人比?
所以人家國球,用打的,台灣人則是用講的。等我們可以閉上嘴巴,把門打開,開始讓我們的孩子去打球的時候,才是有機會追趕別人的時候。等根長大了、茁壯了,底子硬了牢了,爸媽老師準我們去打球了,再來講訓練、講設備、講制度,再來跟大家講,我們愛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