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八月 21, 2007
化危機為轉機的英特爾--用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
英特爾(Intel)在2006年曾經面臨伺服器處理器市場被超微攻城掠地,2005年Pentium D系列處理器耗熱量過高,netburst架構無以為繼的窘境。
當時的危機隨著英特爾2006年以來將不賺錢的非核心事業持續處分掉,改善新產品推出的時程,並增加更靈活的價格戰策略,已經讓對手AMD連續4季虧損,市佔率下滑,Intel新的45奈米製程處理器進展順利,眼看2007年第4季就要上市,而超微的65奈米4核心處理器等於是延後了半年,才要在9月推出,這次英特爾的成功,是很好的化危機為轉機經驗。
對照Intel在1980年代時更嚴重的危機,這次的就不算什麼了。那時候日本DRAM事業突飛猛進,嚴重打擊Intel在DRAM方面的營運,Intel高層安迪葛羅夫與高登摩爾毅然決定全面退出DRAM事業,轉而專心經營處理器,後來證明這是極為成功的商業決策,Intel搭上PC起飛的列車,從此獲利滾滾不斷。如果繼續做DRAM,大概就沒有今天的英特爾了。
後來幾年Intel陸續碰到的危機都有因應之道,但有時候Intel的過度反應讓結果適得其反。比如1990年代後期,當時的Intel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認為網際網路起飛,該公司沒有及時更上腳步,於是花費100億美元資金併購與發展手機與通訊事業的產品。結果因為併購的事業需要工程師來整合,Intel必須分出最優秀的人力在經營這一塊非本業的領域,不但通訊事業後來並沒有成功的發展,也減緩了Intel部份產品研發進度。
另一個失敗的例子是Intel認為客戶需要更好的運算能力而運用大筆資源打造出所費不貲的64位元Itanium處理器,結果反應不佳,反而讓超微推出兼顧32位元運算環境與64位元的桌上型處理器Athlon 64和伺服器用處理器Opteron。
英特爾這幾年的傳統,幾乎就是遵循創辦人摩爾的哲學「用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
陸續推出的Core微架構處理器,包括Conroe、Woodcrest,在桌上型與伺服器市場都拿到好棋局。之後的4核心處理器搶先推出,雖然不是真實4核心,而是拿2個雙核心處理器包在一起,但效能與價格都是對手沒有的規格,之後45奈米的處理器也要推出了。確實是拿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呢。
英特爾只把錢花在刀口上,專注在核心事業,改善製程與量產能力,提高產品推出與降價的速度。雖然一開始砍價很傷,但拿到市佔率後,對手也剩下半條命了。
超微的未來繫於65奈米製程4核心處理器,以及結合繪圖處理器(GPU)和處理器(CPU)的新一代產品,但目前看來,前景並不是那麼地美好。

由 ivan 發表於 11:30 PM | 文章分類: 數位科技, hardware, 時事評論 | 標籤列表: DRAM
當時的危機隨著英特爾2006年以來將不賺錢的非核心事業持續處分掉,改善新產品推出的時程,並增加更靈活的價格戰策略,已經讓對手AMD連續4季虧損,市佔率下滑,Intel新的45奈米製程處理器進展順利,眼看2007年第4季就要上市,而超微的65奈米4核心處理器等於是延後了半年,才要在9月推出,這次英特爾的成功,是很好的化危機為轉機經驗。
對照Intel在1980年代時更嚴重的危機,這次的就不算什麼了。那時候日本DRAM事業突飛猛進,嚴重打擊Intel在DRAM方面的營運,Intel高層安迪葛羅夫與高登摩爾毅然決定全面退出DRAM事業,轉而專心經營處理器,後來證明這是極為成功的商業決策,Intel搭上PC起飛的列車,從此獲利滾滾不斷。如果繼續做DRAM,大概就沒有今天的英特爾了。
後來幾年Intel陸續碰到的危機都有因應之道,但有時候Intel的過度反應讓結果適得其反。比如1990年代後期,當時的Intel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認為網際網路起飛,該公司沒有及時更上腳步,於是花費100億美元資金併購與發展手機與通訊事業的產品。結果因為併購的事業需要工程師來整合,Intel必須分出最優秀的人力在經營這一塊非本業的領域,不但通訊事業後來並沒有成功的發展,也減緩了Intel部份產品研發進度。
另一個失敗的例子是Intel認為客戶需要更好的運算能力而運用大筆資源打造出所費不貲的64位元Itanium處理器,結果反應不佳,反而讓超微推出兼顧32位元運算環境與64位元的桌上型處理器Athlon 64和伺服器用處理器Opteron。
英特爾這幾年的傳統,幾乎就是遵循創辦人摩爾的哲學「用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
陸續推出的Core微架構處理器,包括Conroe、Woodcrest,在桌上型與伺服器市場都拿到好棋局。之後的4核心處理器搶先推出,雖然不是真實4核心,而是拿2個雙核心處理器包在一起,但效能與價格都是對手沒有的規格,之後45奈米的處理器也要推出了。確實是拿明天的產品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呢。
英特爾只把錢花在刀口上,專注在核心事業,改善製程與量產能力,提高產品推出與降價的速度。雖然一開始砍價很傷,但拿到市佔率後,對手也剩下半條命了。
超微的未來繫於65奈米製程4核心處理器,以及結合繪圖處理器(GPU)和處理器(CPU)的新一代產品,但目前看來,前景並不是那麼地美好。








由 ivan 發表於 11:30 PM | 文章分類: 數位科技, hardware, 時事評論 | 標籤列表: DRAM
迴響留言
其實拿 HP 的 Spec 來自己組的話...
不算機殼 和主機板
大約是 300 coupon 之後 在少 100-150 左右
100-150 換到機殼和主機板
從一個角度上來看是不錯
可是我實在覺得 HP 品質很糟 所以個人覺得其實不是太值
不算機殼 和主機板
大約是 300 coupon 之後 在少 100-150 左右
100-150 換到機殼和主機板
從一個角度上來看是不錯
可是我實在覺得 HP 品質很糟 所以個人覺得其實不是太值
張貼迴響:
引用列表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http://yblog.org/api/trackback/?id=7341
沒有引用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http://yblog.org/api/trackback/?id=7341
沒有引用
訪客來源網址(僅列最多的10個外部來源):
- https://www.google.com.tw/ (32)
- http://yblog.org (6)
- https://www.google.com/ (5)
- http://www.google.com/ (2)
- http://www.google.com.t...ngi6ad8esm6b5adw (1)
- yblog.org (1)
- http://r.search.yahoo.c...oc8xjgovixzvzlq-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www.google.com.t...idvmcejw&bvm (1)
- http://r.search.yahoo.c...jhzlz6qvkzkvsjg- (1)
網路上看不到太多 伺服器級的 比較
(一個整套系統太花錢了.... 就算是大型一點的比較網站大概也花不起.. 我猜的)
anyway...
聽說 是聽說 Itanium performance 比較好
= =
做了下research ....
AMD 的 opteron 只能算是低階的處理器阿
Itanium 都是高階的 ....
Opteron 2220SE
4 core 中 peak 約略在 53 上下 base 45-47
Intel Itanium 2 (要看哪一版的itanium)
4 coure peak 43-53 之間 base 34-47
基本上差不多 只是不知道價錢上差異
不過在供給高階上
Itanium 可以有 256 core
Opteron 最高則是 8 core
(不過說的都是benchmark ... not real apps)
不過如果算上 xeon
4 core (X5355) base 50 peak 53
4 core (5160) base 55 peak 60
Xeon 也是 8 core
數字都是靠腦袋取平均的
因為太多了懶得慢慢一個一個加 一個一個 average
都是去 spec 看到的
76.199.7.* | 標記為廣告 | 回應此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