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值得一讀,但是;讀完後我們要怎麼再思考咀嚼成為自己的血肉? 我覺得 why很重要,而why not也很重要,文中提到:
成就傑出表現的原因並不在他們擁有什麼 ,而在於他們如何應用他們所擁有的特質。傑出表現之謎其實在於如何將他們的天分轉換成生產力:就好像將位能轉換成動能一樣。我們的結論是:傑出的表現是努力得來的,與天份無關。(Stars are made, not born.)
那麼這句話不自相矛盾嗎? 沒有天份,就無法將天份轉換成生產力,所以;傑出表現的原因在他需要先擁有天份,才能轉換/應用 特質,結論應該是;傑出的表現是因為有了天份,才能靠後天努力得來,那麼就與天份有關,不是嗎?
這篇文章反應的只是一些特例,也就是說他的研究對象是那些已經在這個領域有充足天份的人,以這些人為基礎來做這個研究,成員結構與一般的公司大相逕庭,所以他的結論應該是;如果你對xx領域已有天份,還需要靠後天的努力才能成為傑出的工程師,於是乎那種天生的宿命論仍然主導一個工程師的傑出不傑出,不是嗎?
我想說一下我自身的感覺, 其實並沒有矛盾呀
其實與民間「七分靠打拼」都只是鼓勵人心的話語
但如果沒有天份, 那也能靠努力彌補, 以勤奮轉換成生產力
一個project可能擅長的人三個工作天就能完成
但不擅長的人也許花了十個工作天, 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生產力
我身邊也有許多沒有sence of computer science的人
剛開始coding和處理事情的方式都顯得不是很smart
可往後在工作領域中都有突出的表現, 重點我看到了他們的努力
如果要解讀成他們原本就有天份, 只是尚未被開發
那就是個人解讀的不同了, 見仁見智, 提供你另外一個思考的角度
但我想不論天份與否, 努力是不可否定的, 於是Stars are made 彼此共免之
218.164.110.* | 標記為廣告 | 回應此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