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應該翻譯為「聖誕快樂,勞倫司先生」,那時的台灣翻譯其實比較好,因為這部片所敘說的內容與翻譯「俘虜」的確相符合,只是此片的涵義並不是在戰俘,而是東西文化的衝擊。
這部片是由著名導演大島渚在1983年拍攝,故事內容敘述駐守在印尼的日本戰俘營中與英國戰俘之間的衝突,主角共有四位,以四位主角兩對兩對的對應模式表現出了不同的情感和結局。
此片中完全無女性,探討的是同性間的情誼,也就是說帶有同性戀的涵義。
一直記得片中飾演勞倫司的軍官對日本中士原說的那句話:「戰場上欣賞的是男性的情操和同誼,所以基本上只要在當兵的人都是同性戀。」也就是說,或許對都是男性的軍營裡,情慾並不是使彼此動心的那部份,而是欣賞對方的英勇,心儀對方的能力,屬於男性間的共鳴。
對日本戰爭時期最大的印象還是他們所謂的武士精神吧,屈辱對他們來說比死還難以面對,所以寧可以切腹再加上被斬首來做為「不懼怕死亡」的象徵。但在西方文化來說,能忍受屈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不管如何,只要活下去就好了。
這讓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我比較傾向於西方文化的想法。不懼怕死亡、奔向死亡並不是真正的勝利,而是屈服於死亡之下,因為死亡的涵義就是結束。
勞倫司與原的情誼比較溫和,雖然這名中士因為職務關係,每每在長官來到時總要裝模作樣的鞭打戰俘,維持自己日本人的精神象徵,但其實在他內心對這些西方人的好感不曾減弱,甚至曾假藉酒醉救了勞倫司。
由於勞倫司會說日文(雖然在片中聽來不是很清楚,但也算厲害了),所以通常是由他來做翻譯或是與軍官們商討一些重要事情,片中只有阪本龍一飾演的日本軍官會說英文,其他都只能靠勞倫司了。
在戰俘營中的生死幾乎只有一線之隔,動輒就可能面臨處死,在那樣恐怖的氛圍下,每個戰俘想必內心都十分的孤單寂寞吧。
由知名歌手David Bowie(大衛鮑伊)飾演的英國軍官Jack Celliers,其形象高大俊美又英勇過人,他僅帶領四人小隊攻佔某營地,失敗後向日本軍官投降。在一場毫無公平可言的軍事審判中所展現出的風範傾刻間擄獲了由阪本龍一飾演的日本軍官Yonoi的心。
Yonoi想盡辦法以合法的方式救了Jack,將之帶往自己的戰俘營,在部下的眼中這名意外中的外國軍官儼然如紅惡魔般魅惑了長官。
儘管如此,Yonoi還是一名持有正統日式精神的日本軍官,其行事依舊嚴謹冷殘。
劇情就不過份透露了,有興趣可以找找看(笑),只能說這整部片的高潮點是在Jack為了拯救即將被處死的戰俘軍官以及為了整個戰俘群們的人道,勇猛的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向Yonoi擁吻他的畫面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之一。
Yonoi承受不住這樣的熱情手裡仍拿著武士刀就這樣往後攤倒,而此舉也注定了Jack的命運。他被活埋並只露出一顆頭,在三天後全身浮腫死亡。
其實Jack會這麼做除了拯救戰俘們,也源自於年少時對弟弟的愧疚。
曾經沒有做到的事情,如今做到了,或許也等同完美的走完他的一生了吧。能夠在拯救所有生命的前提下犧牲的生命,才算是戰勝了死亡吧!那比自殺的涵義還要廣闊多了!
Yonoi自然明白Jack的用意,並沒有繼續處死戰俘軍官。在夜裡他走向快要死亡的Jack身邊,割去他一絡頭髮作為紀念,印證了掩藏在心底的莫名愛戀。
相較於這一對基近互相毀滅東西情誼,勞倫司和原就好多了。日本戰敗後,所有英國軍士們都回到了自己的故國,而這些留下的日本士官風水輪流轉的成了戰俘。
勞倫司在最後當然沒有忘記原的善意,想去掉他的罪名並釋放他,但身為日本人的原卻回答他說:我已經準備好接受死亡了。片尾原帶著笑容說出的那句話,正是這部片的片名。
這首歌曲版本很多,除了有阪本龍一彈奏的樂曲,也有大衛席維安親自演唱的版本,另外更有電子音的版本。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找看,都很好聽!每一種的味道都不同喔(笑)。
剛剛才看完這部片,因為實在不是很懂,所以上網搜尋了資訊,就逛到你這邊來了。
我還真的蠻認同這部片的同性傾向的,雖然我本身並不是個同性戀者,但是,
我真的相信在這種時代,這樣的環境,常常會讓人有一種很奇異的感覺,會希望
在某種特別的人身上,得到救贖。
不好意思,文筆不好。
不過主題曲真的是好聽耶
謝謝分享囉^^
71.133.43.* | 標記為廣告 | 回應此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