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十月 9, 2006
台灣人閱讀能力與風氣均持續低落,愛台灣就是要愛讀書啦
根據國科會與教育部2006年9月針對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做的調查,樣本數為五萬名大學生,一天閱讀書籍時間平均不到一小時,這比2001年由《時間地圖》一書作者Robert Levine與台灣閱讀協會合作,針對台灣都會區民眾調查時,一天平均閱讀書籍時間1.9小時少了快一半。
當然,這兩份報告並不能作實質的比較,樣本數不同,不過由於大學生理論上應該比其他社會人士有更多的閱讀時間與動機,弱化到一天平均不到一小時,確實是很誇張的事情。
我在中國看到的現象是人們有求之若渴的心情,不論是學生、經理人、員工,甚至是下崗工人,巴不得能多看點書,只要有能力看,多看總不是壞事。在日本、北歐,同樣能看到這類對於閱讀重視的情形,但台灣的閱讀風氣與能力卻逐年下降。
雖然目前透過網路、線上閱讀知識是趨勢,也不排除大部分的閱讀都可以透過線上閱讀來完成,但從國科會的報告中,可發現大學生普遍以聊天花的時間最多,其次是休閒娛樂、運動、打工,再來才是閱讀。而根據近期教育部在9月30日做的另一項網路使用調查,大學生平均每週使用網路的時間為22.45小時,但用在與學習或學業有關的時間是6.89小時;而用在非學習或學業相關的時間卻高達15.56小時。換算下來,一天用網路平均高達3小時多一點點,用在學習相關的只有不到一小時。
即便是加上前面提到的一天閱讀平均不到一小時,這樣約兩小時的閱讀時間是否足夠呢?網路的閱讀為重心是不是更好呢?
閱讀書籍與閱讀網頁不同,前者是有系統的知識,閱讀時能夠透過內在與作者對話,思考其邏輯,並提出問題在內心迴響與驗證,能獲得的東西是對自己組織系統產生幫助,並能夠比較並進行歸納整理,完成一項知識上的鍛鍊。而網頁的閱讀廣度較高,能夠迅速作比對、查照,並延伸閱讀,但深度較低,容易只獲得片段的知識,如果不能有好的邏輯當基礎,閱讀再多並不能幫助知識深化。
個人認為除了傳統閱讀的時間不能再減少外,選書的廣度與深度同樣要加強,而網路的閱讀自然是相輔相成的,可以提供更多學習與經驗要素,但不是全部。
台灣如果持續這樣發展,國民的邏輯能力只會退步,系統組織能力同樣也差。最近除了在社群看到年輕一代發表討論文章時邏輯與觀念的錯誤較前一個世代要離譜外,也缺乏有整體性的統合能力。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報告,一國的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關係成正比,其中孕育諾基亞(Nokia)的北歐國家芬蘭長期名列前茅,反應在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的排名呢?
以最近的資料來看,世界經濟論壇在9月26日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來看,瑞士第一,芬蘭第二,瑞典第三,美國從2005年的第一降至第六,台灣則從第八降到第十三。
世界銀行(World Bank)全球經商環境評比,台灣也從第四十三名降到第四十七名。而2006年5月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報告,也顯示台灣從第十一名掉到第十八名。
台灣有高達近四成的成年人「一個月連一本書都沒看過」,顯然這些人就是各縣市文化中心被譏為養蚊子的幫凶之一,當然首要的禍首還是包工程的民意代表與某些官員啦。文化中心多半有圖書館可以利用,免費而不去看,真不知道號稱識字率96%的台灣,那個識字率是裝飾用的還是怎樣?
要愛台灣,要和中國競爭,你連書都不看怎麼和求知慾旺盛的對方競爭,把支持倒扁、挺扁的時間,拿來多看點書比較實在,既然阿扁總統少看書,又少看報紙,何必和他一樣?
愛台灣,就是要愛讀書啦!

由 ivan 發表於 12:05 AM | 文章分類: 教育學習, 時事評論, 心情隨筆
當然,這兩份報告並不能作實質的比較,樣本數不同,不過由於大學生理論上應該比其他社會人士有更多的閱讀時間與動機,弱化到一天平均不到一小時,確實是很誇張的事情。
我在中國看到的現象是人們有求之若渴的心情,不論是學生、經理人、員工,甚至是下崗工人,巴不得能多看點書,只要有能力看,多看總不是壞事。在日本、北歐,同樣能看到這類對於閱讀重視的情形,但台灣的閱讀風氣與能力卻逐年下降。
雖然目前透過網路、線上閱讀知識是趨勢,也不排除大部分的閱讀都可以透過線上閱讀來完成,但從國科會的報告中,可發現大學生普遍以聊天花的時間最多,其次是休閒娛樂、運動、打工,再來才是閱讀。而根據近期教育部在9月30日做的另一項網路使用調查,大學生平均每週使用網路的時間為22.45小時,但用在與學習或學業有關的時間是6.89小時;而用在非學習或學業相關的時間卻高達15.56小時。換算下來,一天用網路平均高達3小時多一點點,用在學習相關的只有不到一小時。
即便是加上前面提到的一天閱讀平均不到一小時,這樣約兩小時的閱讀時間是否足夠呢?網路的閱讀為重心是不是更好呢?
閱讀書籍與閱讀網頁不同,前者是有系統的知識,閱讀時能夠透過內在與作者對話,思考其邏輯,並提出問題在內心迴響與驗證,能獲得的東西是對自己組織系統產生幫助,並能夠比較並進行歸納整理,完成一項知識上的鍛鍊。而網頁的閱讀廣度較高,能夠迅速作比對、查照,並延伸閱讀,但深度較低,容易只獲得片段的知識,如果不能有好的邏輯當基礎,閱讀再多並不能幫助知識深化。
個人認為除了傳統閱讀的時間不能再減少外,選書的廣度與深度同樣要加強,而網路的閱讀自然是相輔相成的,可以提供更多學習與經驗要素,但不是全部。
台灣如果持續這樣發展,國民的邏輯能力只會退步,系統組織能力同樣也差。最近除了在社群看到年輕一代發表討論文章時邏輯與觀念的錯誤較前一個世代要離譜外,也缺乏有整體性的統合能力。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報告,一國的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關係成正比,其中孕育諾基亞(Nokia)的北歐國家芬蘭長期名列前茅,反應在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的排名呢?
以最近的資料來看,世界經濟論壇在9月26日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來看,瑞士第一,芬蘭第二,瑞典第三,美國從2005年的第一降至第六,台灣則從第八降到第十三。
世界銀行(World Bank)全球經商環境評比,台灣也從第四十三名降到第四十七名。而2006年5月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報告,也顯示台灣從第十一名掉到第十八名。
台灣有高達近四成的成年人「一個月連一本書都沒看過」,顯然這些人就是各縣市文化中心被譏為養蚊子的幫凶之一,當然首要的禍首還是包工程的民意代表與某些官員啦。文化中心多半有圖書館可以利用,免費而不去看,真不知道號稱識字率96%的台灣,那個識字率是裝飾用的還是怎樣?
要愛台灣,要和中國競爭,你連書都不看怎麼和求知慾旺盛的對方競爭,把支持倒扁、挺扁的時間,拿來多看點書比較實在,既然阿扁總統少看書,又少看報紙,何必和他一樣?
愛台灣,就是要愛讀書啦!








由 ivan 發表於 12:05 AM | 文章分類: 教育學習, 時事評論, 心情隨筆
張貼迴響:
引用列表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http://yblog.org/api/trackback/?id=6739
沒有引用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http://yblog.org/api/trackback/?id=6739
沒有引用
訪客來源網址(僅列最多的10個外部來源):
- yblog.org (14)
- https://www.google.com.tw/ (5)
- http://yblog.org (3)
- https://www.google.com/ (2)
- http://tw.search.yahoo....swers&fr=yfp (2)
- http://tw.search.yahoo....ei=utf-8&v=0 (1)
- http://tw.search.yahoo....ei=utf-8&v=0 (1)
- http://tw.search.yahoo....ei=utf-8&v=0 (1)
- http://tw.search.yahoo....start=1&b=11 (1)
- http://r.search.yahoo.c...sn7fnxv8dpkxita- (1)
- http://r.search.yahoo.c...xm3dhr1mmwgk9oe- (1)
- http://r.search.yahoo.c...n5ntuygyru6d7yw- (1)
- http://www.google.com.t...qww24h4ba&us (1)
- http://hk.search.yahoo....pstart=1&b=1 (1)
- http://tw.search.yahoo....start=1&b=11 (1)
反正看再多書,吸收再多的知識,也是競爭不過別人啊……
要累積到能夠在某個領域之中有競爭力的知識,須要多少時間和精神啊。
競爭之後呢?有錢有名聲有地位?然後呢?
然後好像就沒有然後了啊。
61.230.68.* | 標記為廣告 | 回應此篇迴響